第411章 檄文集錦
關燈
小
中
大
第411章 檄文集錦
這天下間的識文斷字之人若真能在十人之中有一個,政令的推行將遠比今日要不知容易上多少倍。而這些認字之人裏能將字組合成文章的,又要打上一番折扣。
當將區域縮小到關中地界的時候,這個人數固然因為喬琰推行識字之事有所增長,也還絕不到能隨便將檄文堆滿兩個倉庫的地步。
這已不是必須要依靠竹簡來記載書籍的年代了,改良版的紙張讓這些人投遞文章完全可以通過紙張的方式來實現。
那麽要想裝滿兩個倉庫,需要多少份文書送到樂平月報的校稿處?
袁紹本還覺得,這只怕是喬琰想要借此給他們這頭再一次施壓,故而對此誇大其詞,可當袁紹揮退了下屬,目光落在面前那份樂平月報的三月增刊之時,他又陡然意識到,在喬琰甚至敢將陳琳所寫的檄文刊載在報紙之上的時候,她根本不必再以這樣的方式為自己造勢!
或許……長安城所出現的踴躍投稿、堆積庫房是個現實。
他袁紹和彼時王允所扮演的角色何其相似!
王允行刺喬琰,讓這位本應當是大漢大司馬的存在得到了民眾不忍見其處在絕境的擁躉,甚至將其送到了天子的位置上。
而他和劉辯發出的這封檄文聲討再一次激起了長安百姓對她的聲援,於是無論這些人到底是否有這個落筆成文章的本事,都要在早已價格低廉的紙張上書寫幾筆,以便讓她看到——
無論這天下是否當真還有忠於大漢之人,又是否還有人覺得她這個皇位來路不正,在他們的心中,她都已經是毋庸置疑的天下之主!
事實上袁紹還真沒猜錯。
當喬琰從蔡昭姬這裏收到對於這些征文投稿的時候,真見到其中有不少只寫了只言片語,甚至是一兩句打油詩的文稿。
它們以一種異常樸素的姿態表達了對於那封討伐檄文的抗議、對袁紹劉辯的不滿和對她的支持,也讓她無端想到了一個東西。
“和那個風箏很像。”喬琰喃喃出聲。
蔡昭姬沒有在此時搭話,打斷她在此刻的思緒。
她知道喬琰所說的是哪個風箏。
彼時她還並未成為並州牧,而是以挾持張懿的方式奪取了並州的權柄便於下達指令平定蝗災,當崔烈接手並州刺史位置,她也將要前往樂平去面對那兩年禁足的刑罰之時,她在並州州府的院墻上“撿”到了一只風箏。
那上頭寫滿了“謝”字,卻並非全部出自於識字之人的手筆,而有相當多是以臨摹的方式完成的。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寫成缺胳膊少腿樣子的。
這份樸實的謝禮在後來被和書畫一般裝裱了起來,隨後放在了並州的州府之中。
而此刻這些送來的“檄文”,真是與那風箏有著同樣的意義。
“將這些遴選出來單獨編纂成冊送到我這裏來。餘下的……”
喬琰的目光在蔡昭姬已和屬官一道加班加點篩選過一輪的文稿上掃過,接著回道:“以仲宣的那篇為頭名,其餘的由你令人排版入四月刊中吧。這期的售價不變,頁數翻倍。”
蔡昭姬輕咳了一聲,努力憋住了自己想要發笑的沖動。
這句“頁數翻倍”的特殊待遇,絕對是為鄴城朝廷準備的。沒有第二種可能。
要不是每一塊用於印刷的雕版總還是需要時間的,倘若再多增設,這期月刊的發行可能會遭到延誤,她毫不懷疑,陛下可能會想要直接人手一本發放出去。
“少府執掌著天子府庫,不缺這個錢。”喬琰隨手翻了兩頁面前的文稿,又道:“總得讓袁本初感受一下長安民眾的熱情,不是嗎?”
袁紹可能是感受不到這種東西的。
三月增補刊物之中同時出現的武將招募和檄文征集,已清楚明白地將喬琰打算趁勢吞並冀、青二州的意願給展現在了袁紹的面前。
近在咫尺的危機感讓袁紹不得不憑借著劉辯此前的誓師動員,自二州地界上廣泛征兵,繼續加強各方關隘的戍守。
偏偏輿論上的對峙還沒結束,北面的戰事又起。
上一次呂布就進攻得令人猝不及防,這一次,僅僅是在距離他上次出兵的半個月後,他便再度以異常蠻橫的攻勢殺入了河間郡內。
因其上一次的長驅直入危害不小,袁紹在沮授的建議下,給高順升了職,並給了他更高的調兵權限。
然而這一回,呂布居然一改其用兵直來直往、恨不得直接殺穿敵陣的作風,正是在高順的士卒發現他的一瞬間,他便帶著與他一道出來作戰的士卒一道退回了幽州境內。
而且,他還真就不出來了。
這突如其來的一處讓袁紹無法不懷疑,這很可能是北方兵馬意圖大規模南下的前兆,接連兩日都為這出有始無終的出兵而臥不安寢。
但袁紹又哪裏會知道,這僅僅是因為呂布在此行抽簽中抽中了被發現便回返的選項而已。
也就是在這樣一份對四方戰局的不知所措之中,袁紹收到了下屬為他快馬加鞭送來的樂平月報四月刊。
在本就已經足夠憋悶的處境裏他好像是不應該再給自己找不痛快的,但一想到倘若其中寫了什麽不得了的東西,他總得看到了,才能做出合適的應變,袁紹又打消了將其視而不見的想法。
他的手在空中定格了有好一瞬,這才像是下定了什麽決心一般將其接了過去。
而這一展開,他便見到了這月報卷首上鬥大的“檄文征集精選”六個大字。
袁紹:“……”
這還真是有夠明目張膽的。
正常的征文哪裏會以這等征集的方式來寫,偏偏喬琰絲毫不在意於這些文章獲取的來路,恨不得將她得到了多少聲援都給盡數展現在標題之中。
共計七千餘份文稿,最終遴選出其中最為切合實際,少有妄言,針砭時弊,氣勢凜然的二十份,刊載在樂平月報之上,以圖久存於世。
他的視線下移,便見到了這列於標題之下那篇喜獲頭名的文章。
書寫此文之人,名為王粲。
王粲王仲宣!
袁紹記得這個名字。
他父親王謙曾經是何大將軍的長史,與袁紹和許攸都得算是舊相識。
但讓袁紹真正記得王粲的,可不是因為他的父親。
如今雖沒有這個建安七子的名頭,也理所當然地不會給他評出個建安七子之首的名號,但自建安元年王粲以一篇神女送征賦聞名長安,袁紹便將此人的名字給記在了心中。
不過彼時在袁紹看來,他至多也不過就是個借著寫長安新路實則為喬琰造勢的“阿諛之人”,如今……
如今卻是此人將聲討他袁紹的檄文寫在了那樂平月報上,還被以這般醒目的方式放在了頭版!
想到當年他那一番奇思妙想的文賦寫法,就算袁紹還未曾正式去看這是一篇何種文章,已下意識地在心中直覺不妙。
當他看到這檄文的內容,也當真是覺得眼前一黑。
這不是一篇以正經檄文格式所寫的聲討。
這篇文章,名為《答冀州老農問袁大將軍》。
這乍聽起來和檄文沒有半枚五銖錢的關系,但打從這開篇數句之中,便已可見,王粲此人將文名起得如此接地氣,在打擊袁紹的態度上卻絕沒有任何一點收斂的意思。
只因他寫道——
【朝發白馬,暮至鄴都,有昊天豐澤,百卉葳蕤。路與老農同行,言今春正值耕作,或與去年光景不同,忽有車馬徒眾過境,非權勢滔天之人不可有,然將至城關即四散而去,金玉奢華景象不覆,唯輕車簡從入城。
問老農此何人也,答曰後漢大將軍袁紹是也。
吾聞聲而笑,言其虛偽如故,是效昔年舊事也。】
袁紹臉色一變。
何為效昔年舊事?
便是他在早年間還在擔任濮陽令的時候,因許劭此人身在汝南,袁紹生怕從他這裏得到了一個不佳的評價,影響了他“養望”的目的,故而有意在到家前將自己的車馬仆從都給遣散了開來,以一種看起來簡樸的派頭回到了汝南。
而在王粲的描述中,他在鄴城周遭也有這樣的舉動,和當年沒什麽區別的虛偽。
袁紹當然沒有在鄴城幹出這種舉動。
可他有沒有做這件事不重要,王粲所指代的虛偽也未必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出削減排場的行為,就像他也不是當真來到了鄴城的附近,也見到了這樣的一位老農。
這可以是他此前一直不敢給自己求大將軍位置的代指,也可以是他拉上了劉辯這位天子作為己方遮羞布的另類表述,總之——
袁紹不是個君子,而是個虛偽的小人。
有此等態度作為基調在此,那鄴城老農身為漢民自然該當發問,那袁紹袁大將軍乃是扶持大漢天子登基最重要的功臣之一,也始終在為漢室興覆而四方奔走、調兵遣將,其家世、地位和功勳更是在鄴城的達官貴胄之中的頭一份,王粲卻為何要這般評價於他呢?
王粲便回道,“虛偽者必有其惡,而袁紹之惡尤甚。”
【北海孔融奔走以赴袁紹之邀,令世人均知,漢室尤在,尊儒重典之風尚存。】
【然儒家五常,袁紹無一能符!】
【縱觀袁氏掌權冀州,可謂尊任殘賊,信用奸佞,財入公輔,上下貪賄,以至州郡遭災而不能免,難民起義而至於鄴,此為不仁!】
喬琰的治下為何就從來沒有出現過什麽黃巾餘黨的覆起,只有張牛角、梁仲寧這樣曾經有過賊黨經歷的也都能尋到個借此上進的崗位,更遑論是對這數年間種種災變的處理。這當然得算是不仁。
至於這“殘賊奸佞”之人是袁紹的親眷還是許攸郭圖這些人,就由著他們自己考慮好了。
反正這種事情向來都是只看結果不看過程。
【酸棗合盟,紹不能據賊,致東郡太守身亡於此;兗州之變,紹但求獨活,致下屬受戮被捕者眾,此為不義!】
酸棗會盟中袁紹意圖拖延進入洛陽的時間,在對抗華雄胡軫等人的行動上便多有安排不妥之處,喬瑁因之而死。
許攸也早已在上一份月報中明言,若非袁紹只想著自己求生,他也不會在失去坐騎的情況下被捉。
那麽對盟友下屬來說,袁紹當然是無義小人!
【長兄病弱,為之苛待,族弟莽烈,淪亡豫州,紹之三子,長幼亂序,似有重蹈禍端之象,此為無禮!】
袁基的病逝一度被袁術指責乃是遭了袁紹的毒手,這話是由他們汝南袁氏的人說出來的,王粲在此刻再用上一次也無妨。而袁術早年間和袁紹撕破了臉皮後的彼此攻伐,都是人所共見的東西,那麽固然袁術該當算是死在曹操的部下手中,也實則與袁紹有關。
這上一輩的三兄弟落到僅剩一人的結局,而到了下一輩裏,因袁紹對幼子的偏愛,又已隱約出現了三子爭嗣的局面,這難道是符合宗族之禮的嗎?
袁紹令陳琳寫出那封檄文不要緊,可檄文之中何敢指責於喬琰對兗州喬氏的苛待?
他自己都還沒有理清楚那筆糊塗賬呢!
【公孫不臣,袁紹友之,曹氏在漢,袁紹伐之,董卓為惡,袁紹薦之,弘農無才,袁紹輔之,此為不智!】
自漢靈帝駕崩至今的數年間,袁紹看似從未讓冀州和青州脫離出他的掌控,甚至一度讓幽州、豫州、兗州和徐州,還有那沒什麽存在感的交州都遵從於鄴城朝廷的指令,但當他真正所能掌控的地盤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任何一點改變的時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就已經是失敗了。
公孫瓚是什麽樣的人,董卓是什麽樣的人,真正有遠見卓識的人都應當看得出來,可袁紹與前者結盟,將後者引薦給了何進,分明是將“識人不明”四個字給頂在了自己的頭上。
都不必說他在那些更為細枝末節處的錯誤判斷了,最能表現他不明智的,不就是他將弘農王給扶持上天子之位嗎?
【中平六年,袁紹借糧,未曾償還,時已七年,息不可數,或有兆億之數,此為不信!】
袁紹有沒有其他不誠信的舉動,王粲或許不知道。
但袁紹還虧欠著大雍天子一筆堪稱天價的債務,卻是但凡曾經閱讀過樂平月報的人都絕不可能不知道的。
那麽這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他竟沒有一個符合的!
偏偏他又要在此時將孔融來鄴之事大肆宣揚,以示漢統傳承在望,不是虛偽至極的表現嗎?
孔子若知自己的名頭是被這樣使用的,只怕都要來找袁紹算個賬了。
這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之輩,卻竊居世家冠冕之首,何敢?
看到此地,袁紹胸口的氣血已然沸騰了起來。
王粲給他扣下的指摘,遠比尋常言辭要毒辣得多。
甚至是正對著袁紹才勉強找回了幾分自信之事發起的打擊。
而寫到此地,還遠不是王粲所要說的全部。
在他的故事裏,與他同行的老農讓他在鄴城境內千萬莫要說出這樣的話來給自己招惹麻煩,打算將他重新送回到大河對岸去。
先以馬騾載之南下,又尋舟楫渡江,當二者分別之時,王粲又對著那老農說道。
袁紹求變而不求其解,欲以馬騾載重卻不問年限,只得將其付諸農事,欲以浸取之法以得烈酒卻不知其有新法,糟踐酒水者甚多。
別人可不會知道,這些都是喬琰在暗中給袁紹挖下的坑,只會看到其中正如王粲所說,乃是對於物資的極大浪費,讓本就僅有兩州之地的處境越發窘迫。
【此可謂杼軸其空,日損千金之費。頭會箕斂,逆折十年之租。倘使其驅策長久,父母難保赤子,夫妻相棄匡床,是大禍也。】1
【試看今日之關中,倉廩豐足,民生安泰,戰馬集群,文業昌泰,何曾因烈酒驢騾而平添災劫?】
【信天命而輕人事,天未與之,信人事而循天理,人自勝之。】
【故而漢室之亡,罪不在大雍天子,實在袁本初也。】
王粲在這一番評點後又隨即問那老農,何不與他同入大雍,得保晚年。
然而老農並未接受王粲的邀約,而是重新回到了大河之北,只在臨別之前苦笑不語。
王粲本已行至虎牢關去,卻還是擔心那老農的處境,於是折返了回去。
可當他循著先前老農告知的地方而去,卻已再不見老農的身影了。
留在此地的一對年輕夫妻告知,袁紹欲征兵補缺,每戶必出一人,老農精神尚佳,仍可算壯丁,便填補上了這個空缺。
此時這征兵的隊伍早已不知開赴何處去了。
王粲不是鄴城朝廷之人,無法將其從這等命運之中解救出來,只能在此時選擇離開。
可他又如何能保持著平靜的心緒離開呢?
【鄴城亂象,豺虎遘患,路有饑婦,顧聞號泣。】
【有歌曰: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吾驅馬棄去,不忍卒聽。】2
【歸去大雍,以問天子,天子曰:“必將伐之。”】
讀到此處,袁紹的臉色早已不能用難看來形容了。
在這一段平靜卻實有力量的收尾之中,絕沒有人會再去在意王粲到底是不是當真往鄴城來走了一趟,這才完成了這一篇辭賦。
他所有的註意力都已集中在了那最後的四個字上。
這輕描淡寫的“必將伐之”四個字,比任何一個宣稱其坐擁多少疆土多少甲兵,號令從屬一並攻伐鄴城的口號還要令人如臨寒冬!
他近乎於逃避地將這樂平月報翻去了下一頁,便見到了後面一頁中那並列兩面的文章。
比起王粲這以講故事的方式發出的征伐聲討,這一頁上的便顯得直白太多了。
左邊是黃月英斥責他為何不將棉布脫了,非要做這衣冠禽獸,右邊則是禰衡說他勉強可以憑借著臉長得好去迎賓接客,也難怪會對大雍陛下有那等不符實際的指控。
聲聲句句,都帶著一股逼人的銳利之意,竟是在將他最後的一點落腳地都給鏟除了個幹凈。
以至於在這一刻,這些明明還眼熟至極的文字都像是一片顛倒錯亂的符號朝著他襲擊而來。
【何故棉衣加身,作衣冠禽獸之象……】
【袁紹有姿容,可使迎賓待客……】
【……山川景物,盡在胸臆,袁公腹中,一舟不容……】
【餘者庸庸碌碌,不過如此。】
這的確是一出再成功不過的檄文集錦!
袁紹那本就因為兗州之戰並未完全好透的身體,再難以讓他站穩在原地。
他忽然一口血噴了出來,在下屬驚懼的目光之中倒了下去。
“大將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天下間的識文斷字之人若真能在十人之中有一個,政令的推行將遠比今日要不知容易上多少倍。而這些認字之人裏能將字組合成文章的,又要打上一番折扣。
當將區域縮小到關中地界的時候,這個人數固然因為喬琰推行識字之事有所增長,也還絕不到能隨便將檄文堆滿兩個倉庫的地步。
這已不是必須要依靠竹簡來記載書籍的年代了,改良版的紙張讓這些人投遞文章完全可以通過紙張的方式來實現。
那麽要想裝滿兩個倉庫,需要多少份文書送到樂平月報的校稿處?
袁紹本還覺得,這只怕是喬琰想要借此給他們這頭再一次施壓,故而對此誇大其詞,可當袁紹揮退了下屬,目光落在面前那份樂平月報的三月增刊之時,他又陡然意識到,在喬琰甚至敢將陳琳所寫的檄文刊載在報紙之上的時候,她根本不必再以這樣的方式為自己造勢!
或許……長安城所出現的踴躍投稿、堆積庫房是個現實。
他袁紹和彼時王允所扮演的角色何其相似!
王允行刺喬琰,讓這位本應當是大漢大司馬的存在得到了民眾不忍見其處在絕境的擁躉,甚至將其送到了天子的位置上。
而他和劉辯發出的這封檄文聲討再一次激起了長安百姓對她的聲援,於是無論這些人到底是否有這個落筆成文章的本事,都要在早已價格低廉的紙張上書寫幾筆,以便讓她看到——
無論這天下是否當真還有忠於大漢之人,又是否還有人覺得她這個皇位來路不正,在他們的心中,她都已經是毋庸置疑的天下之主!
事實上袁紹還真沒猜錯。
當喬琰從蔡昭姬這裏收到對於這些征文投稿的時候,真見到其中有不少只寫了只言片語,甚至是一兩句打油詩的文稿。
它們以一種異常樸素的姿態表達了對於那封討伐檄文的抗議、對袁紹劉辯的不滿和對她的支持,也讓她無端想到了一個東西。
“和那個風箏很像。”喬琰喃喃出聲。
蔡昭姬沒有在此時搭話,打斷她在此刻的思緒。
她知道喬琰所說的是哪個風箏。
彼時她還並未成為並州牧,而是以挾持張懿的方式奪取了並州的權柄便於下達指令平定蝗災,當崔烈接手並州刺史位置,她也將要前往樂平去面對那兩年禁足的刑罰之時,她在並州州府的院墻上“撿”到了一只風箏。
那上頭寫滿了“謝”字,卻並非全部出自於識字之人的手筆,而有相當多是以臨摹的方式完成的。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寫成缺胳膊少腿樣子的。
這份樸實的謝禮在後來被和書畫一般裝裱了起來,隨後放在了並州的州府之中。
而此刻這些送來的“檄文”,真是與那風箏有著同樣的意義。
“將這些遴選出來單獨編纂成冊送到我這裏來。餘下的……”
喬琰的目光在蔡昭姬已和屬官一道加班加點篩選過一輪的文稿上掃過,接著回道:“以仲宣的那篇為頭名,其餘的由你令人排版入四月刊中吧。這期的售價不變,頁數翻倍。”
蔡昭姬輕咳了一聲,努力憋住了自己想要發笑的沖動。
這句“頁數翻倍”的特殊待遇,絕對是為鄴城朝廷準備的。沒有第二種可能。
要不是每一塊用於印刷的雕版總還是需要時間的,倘若再多增設,這期月刊的發行可能會遭到延誤,她毫不懷疑,陛下可能會想要直接人手一本發放出去。
“少府執掌著天子府庫,不缺這個錢。”喬琰隨手翻了兩頁面前的文稿,又道:“總得讓袁本初感受一下長安民眾的熱情,不是嗎?”
袁紹可能是感受不到這種東西的。
三月增補刊物之中同時出現的武將招募和檄文征集,已清楚明白地將喬琰打算趁勢吞並冀、青二州的意願給展現在了袁紹的面前。
近在咫尺的危機感讓袁紹不得不憑借著劉辯此前的誓師動員,自二州地界上廣泛征兵,繼續加強各方關隘的戍守。
偏偏輿論上的對峙還沒結束,北面的戰事又起。
上一次呂布就進攻得令人猝不及防,這一次,僅僅是在距離他上次出兵的半個月後,他便再度以異常蠻橫的攻勢殺入了河間郡內。
因其上一次的長驅直入危害不小,袁紹在沮授的建議下,給高順升了職,並給了他更高的調兵權限。
然而這一回,呂布居然一改其用兵直來直往、恨不得直接殺穿敵陣的作風,正是在高順的士卒發現他的一瞬間,他便帶著與他一道出來作戰的士卒一道退回了幽州境內。
而且,他還真就不出來了。
這突如其來的一處讓袁紹無法不懷疑,這很可能是北方兵馬意圖大規模南下的前兆,接連兩日都為這出有始無終的出兵而臥不安寢。
但袁紹又哪裏會知道,這僅僅是因為呂布在此行抽簽中抽中了被發現便回返的選項而已。
也就是在這樣一份對四方戰局的不知所措之中,袁紹收到了下屬為他快馬加鞭送來的樂平月報四月刊。
在本就已經足夠憋悶的處境裏他好像是不應該再給自己找不痛快的,但一想到倘若其中寫了什麽不得了的東西,他總得看到了,才能做出合適的應變,袁紹又打消了將其視而不見的想法。
他的手在空中定格了有好一瞬,這才像是下定了什麽決心一般將其接了過去。
而這一展開,他便見到了這月報卷首上鬥大的“檄文征集精選”六個大字。
袁紹:“……”
這還真是有夠明目張膽的。
正常的征文哪裏會以這等征集的方式來寫,偏偏喬琰絲毫不在意於這些文章獲取的來路,恨不得將她得到了多少聲援都給盡數展現在標題之中。
共計七千餘份文稿,最終遴選出其中最為切合實際,少有妄言,針砭時弊,氣勢凜然的二十份,刊載在樂平月報之上,以圖久存於世。
他的視線下移,便見到了這列於標題之下那篇喜獲頭名的文章。
書寫此文之人,名為王粲。
王粲王仲宣!
袁紹記得這個名字。
他父親王謙曾經是何大將軍的長史,與袁紹和許攸都得算是舊相識。
但讓袁紹真正記得王粲的,可不是因為他的父親。
如今雖沒有這個建安七子的名頭,也理所當然地不會給他評出個建安七子之首的名號,但自建安元年王粲以一篇神女送征賦聞名長安,袁紹便將此人的名字給記在了心中。
不過彼時在袁紹看來,他至多也不過就是個借著寫長安新路實則為喬琰造勢的“阿諛之人”,如今……
如今卻是此人將聲討他袁紹的檄文寫在了那樂平月報上,還被以這般醒目的方式放在了頭版!
想到當年他那一番奇思妙想的文賦寫法,就算袁紹還未曾正式去看這是一篇何種文章,已下意識地在心中直覺不妙。
當他看到這檄文的內容,也當真是覺得眼前一黑。
這不是一篇以正經檄文格式所寫的聲討。
這篇文章,名為《答冀州老農問袁大將軍》。
這乍聽起來和檄文沒有半枚五銖錢的關系,但打從這開篇數句之中,便已可見,王粲此人將文名起得如此接地氣,在打擊袁紹的態度上卻絕沒有任何一點收斂的意思。
只因他寫道——
【朝發白馬,暮至鄴都,有昊天豐澤,百卉葳蕤。路與老農同行,言今春正值耕作,或與去年光景不同,忽有車馬徒眾過境,非權勢滔天之人不可有,然將至城關即四散而去,金玉奢華景象不覆,唯輕車簡從入城。
問老農此何人也,答曰後漢大將軍袁紹是也。
吾聞聲而笑,言其虛偽如故,是效昔年舊事也。】
袁紹臉色一變。
何為效昔年舊事?
便是他在早年間還在擔任濮陽令的時候,因許劭此人身在汝南,袁紹生怕從他這裏得到了一個不佳的評價,影響了他“養望”的目的,故而有意在到家前將自己的車馬仆從都給遣散了開來,以一種看起來簡樸的派頭回到了汝南。
而在王粲的描述中,他在鄴城周遭也有這樣的舉動,和當年沒什麽區別的虛偽。
袁紹當然沒有在鄴城幹出這種舉動。
可他有沒有做這件事不重要,王粲所指代的虛偽也未必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出削減排場的行為,就像他也不是當真來到了鄴城的附近,也見到了這樣的一位老農。
這可以是他此前一直不敢給自己求大將軍位置的代指,也可以是他拉上了劉辯這位天子作為己方遮羞布的另類表述,總之——
袁紹不是個君子,而是個虛偽的小人。
有此等態度作為基調在此,那鄴城老農身為漢民自然該當發問,那袁紹袁大將軍乃是扶持大漢天子登基最重要的功臣之一,也始終在為漢室興覆而四方奔走、調兵遣將,其家世、地位和功勳更是在鄴城的達官貴胄之中的頭一份,王粲卻為何要這般評價於他呢?
王粲便回道,“虛偽者必有其惡,而袁紹之惡尤甚。”
【北海孔融奔走以赴袁紹之邀,令世人均知,漢室尤在,尊儒重典之風尚存。】
【然儒家五常,袁紹無一能符!】
【縱觀袁氏掌權冀州,可謂尊任殘賊,信用奸佞,財入公輔,上下貪賄,以至州郡遭災而不能免,難民起義而至於鄴,此為不仁!】
喬琰的治下為何就從來沒有出現過什麽黃巾餘黨的覆起,只有張牛角、梁仲寧這樣曾經有過賊黨經歷的也都能尋到個借此上進的崗位,更遑論是對這數年間種種災變的處理。這當然得算是不仁。
至於這“殘賊奸佞”之人是袁紹的親眷還是許攸郭圖這些人,就由著他們自己考慮好了。
反正這種事情向來都是只看結果不看過程。
【酸棗合盟,紹不能據賊,致東郡太守身亡於此;兗州之變,紹但求獨活,致下屬受戮被捕者眾,此為不義!】
酸棗會盟中袁紹意圖拖延進入洛陽的時間,在對抗華雄胡軫等人的行動上便多有安排不妥之處,喬瑁因之而死。
許攸也早已在上一份月報中明言,若非袁紹只想著自己求生,他也不會在失去坐騎的情況下被捉。
那麽對盟友下屬來說,袁紹當然是無義小人!
【長兄病弱,為之苛待,族弟莽烈,淪亡豫州,紹之三子,長幼亂序,似有重蹈禍端之象,此為無禮!】
袁基的病逝一度被袁術指責乃是遭了袁紹的毒手,這話是由他們汝南袁氏的人說出來的,王粲在此刻再用上一次也無妨。而袁術早年間和袁紹撕破了臉皮後的彼此攻伐,都是人所共見的東西,那麽固然袁術該當算是死在曹操的部下手中,也實則與袁紹有關。
這上一輩的三兄弟落到僅剩一人的結局,而到了下一輩裏,因袁紹對幼子的偏愛,又已隱約出現了三子爭嗣的局面,這難道是符合宗族之禮的嗎?
袁紹令陳琳寫出那封檄文不要緊,可檄文之中何敢指責於喬琰對兗州喬氏的苛待?
他自己都還沒有理清楚那筆糊塗賬呢!
【公孫不臣,袁紹友之,曹氏在漢,袁紹伐之,董卓為惡,袁紹薦之,弘農無才,袁紹輔之,此為不智!】
自漢靈帝駕崩至今的數年間,袁紹看似從未讓冀州和青州脫離出他的掌控,甚至一度讓幽州、豫州、兗州和徐州,還有那沒什麽存在感的交州都遵從於鄴城朝廷的指令,但當他真正所能掌控的地盤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任何一點改變的時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就已經是失敗了。
公孫瓚是什麽樣的人,董卓是什麽樣的人,真正有遠見卓識的人都應當看得出來,可袁紹與前者結盟,將後者引薦給了何進,分明是將“識人不明”四個字給頂在了自己的頭上。
都不必說他在那些更為細枝末節處的錯誤判斷了,最能表現他不明智的,不就是他將弘農王給扶持上天子之位嗎?
【中平六年,袁紹借糧,未曾償還,時已七年,息不可數,或有兆億之數,此為不信!】
袁紹有沒有其他不誠信的舉動,王粲或許不知道。
但袁紹還虧欠著大雍天子一筆堪稱天價的債務,卻是但凡曾經閱讀過樂平月報的人都絕不可能不知道的。
那麽這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他竟沒有一個符合的!
偏偏他又要在此時將孔融來鄴之事大肆宣揚,以示漢統傳承在望,不是虛偽至極的表現嗎?
孔子若知自己的名頭是被這樣使用的,只怕都要來找袁紹算個賬了。
這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之輩,卻竊居世家冠冕之首,何敢?
看到此地,袁紹胸口的氣血已然沸騰了起來。
王粲給他扣下的指摘,遠比尋常言辭要毒辣得多。
甚至是正對著袁紹才勉強找回了幾分自信之事發起的打擊。
而寫到此地,還遠不是王粲所要說的全部。
在他的故事裏,與他同行的老農讓他在鄴城境內千萬莫要說出這樣的話來給自己招惹麻煩,打算將他重新送回到大河對岸去。
先以馬騾載之南下,又尋舟楫渡江,當二者分別之時,王粲又對著那老農說道。
袁紹求變而不求其解,欲以馬騾載重卻不問年限,只得將其付諸農事,欲以浸取之法以得烈酒卻不知其有新法,糟踐酒水者甚多。
別人可不會知道,這些都是喬琰在暗中給袁紹挖下的坑,只會看到其中正如王粲所說,乃是對於物資的極大浪費,讓本就僅有兩州之地的處境越發窘迫。
【此可謂杼軸其空,日損千金之費。頭會箕斂,逆折十年之租。倘使其驅策長久,父母難保赤子,夫妻相棄匡床,是大禍也。】1
【試看今日之關中,倉廩豐足,民生安泰,戰馬集群,文業昌泰,何曾因烈酒驢騾而平添災劫?】
【信天命而輕人事,天未與之,信人事而循天理,人自勝之。】
【故而漢室之亡,罪不在大雍天子,實在袁本初也。】
王粲在這一番評點後又隨即問那老農,何不與他同入大雍,得保晚年。
然而老農並未接受王粲的邀約,而是重新回到了大河之北,只在臨別之前苦笑不語。
王粲本已行至虎牢關去,卻還是擔心那老農的處境,於是折返了回去。
可當他循著先前老農告知的地方而去,卻已再不見老農的身影了。
留在此地的一對年輕夫妻告知,袁紹欲征兵補缺,每戶必出一人,老農精神尚佳,仍可算壯丁,便填補上了這個空缺。
此時這征兵的隊伍早已不知開赴何處去了。
王粲不是鄴城朝廷之人,無法將其從這等命運之中解救出來,只能在此時選擇離開。
可他又如何能保持著平靜的心緒離開呢?
【鄴城亂象,豺虎遘患,路有饑婦,顧聞號泣。】
【有歌曰: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吾驅馬棄去,不忍卒聽。】2
【歸去大雍,以問天子,天子曰:“必將伐之。”】
讀到此處,袁紹的臉色早已不能用難看來形容了。
在這一段平靜卻實有力量的收尾之中,絕沒有人會再去在意王粲到底是不是當真往鄴城來走了一趟,這才完成了這一篇辭賦。
他所有的註意力都已集中在了那最後的四個字上。
這輕描淡寫的“必將伐之”四個字,比任何一個宣稱其坐擁多少疆土多少甲兵,號令從屬一並攻伐鄴城的口號還要令人如臨寒冬!
他近乎於逃避地將這樂平月報翻去了下一頁,便見到了後面一頁中那並列兩面的文章。
比起王粲這以講故事的方式發出的征伐聲討,這一頁上的便顯得直白太多了。
左邊是黃月英斥責他為何不將棉布脫了,非要做這衣冠禽獸,右邊則是禰衡說他勉強可以憑借著臉長得好去迎賓接客,也難怪會對大雍陛下有那等不符實際的指控。
聲聲句句,都帶著一股逼人的銳利之意,竟是在將他最後的一點落腳地都給鏟除了個幹凈。
以至於在這一刻,這些明明還眼熟至極的文字都像是一片顛倒錯亂的符號朝著他襲擊而來。
【何故棉衣加身,作衣冠禽獸之象……】
【袁紹有姿容,可使迎賓待客……】
【……山川景物,盡在胸臆,袁公腹中,一舟不容……】
【餘者庸庸碌碌,不過如此。】
這的確是一出再成功不過的檄文集錦!
袁紹那本就因為兗州之戰並未完全好透的身體,再難以讓他站穩在原地。
他忽然一口血噴了出來,在下屬驚懼的目光之中倒了下去。
“大將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